
华天雪:
1985-1989,攻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91-1994,攻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硕士研究生中西美术比较与交流方向,获硕士学位;2003-2006,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方向,获博士学位。1994年9月起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至今,现任该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周思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徐悲鸿的文与画》,《徐悲鸿论稿》(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此外发表学术文章约五十余篇。
7月31日下午,天津美术馆“图话红色中国”系列讲座第七讲邀请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华天雪老师,为大家带来“新中国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主题讲座。

讲座中,华老师首先介绍了红色主题绘画的基本情况。新中国初期,在全国人民政治热情高涨、国家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总体环境下,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前所未见的新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歌颂红色革命光荣历史、广袤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等题材的经典美术作品。新中国画中洋溢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与油画不同,这一时期的中国画,由于其材料、绘画语言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在表现红色题材过程中,经历了不适应到适应、旧面貌到新面貌的过程。长安画派的石鲁首先迈出了转型的步伐,其代表作《转战陕北》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样式,对西北足够的了解和热爱,让这幅画情绪饱满,极具感染力,浑厚、纯雄的表达给当时的画坛以巨大震动,启发了中国画的创新之路。

为了配合政治宣传,新中国画在普及社会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姜燕的《考考妈妈》反映了50年代初妇女获得解放,并通过扫除文盲活动在文化上求得翻身的情景,通过母亲接受女儿提问的细节表现而打动人心,富有亲切、温馨的生活气息,避免了概念化的图说之弊。

此次讲座,华天雪老师通过对石鲁、白雪石、黄胄、姜燕、关山月、蒋兆和、于非闇、王盛烈、杨之光、周思聪、方增先等画家的60余幅经典新中国画的解读,较为全面地向观众们展现了新中国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面貌。这一时期,画家们以真诚的心态和强烈的热情歌颂祖国,创造出大量既具丰富思想内容,又富于形式美感特征的作品,较强的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成为一个时代的图像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