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两点,第一场“拍拍评评——摄影专家为观众点评摄影作品”活动在天津美术馆举行。著名理论家、评论家藏策和著名摄影家王征做客天津美术馆。参加投稿的摄影爱好者现场聆听专家讲授摄影新理念,接受作品点评。
回归内心,摒弃过多的附加意义
技术的进步无疑给影像艺术带来无限可能,但内心个性的展示更为重要。主讲者从“村民摄影作品与艺术家摄影作品的对比”入手,讲述了偏僻闭塞的村民们第一次拿起相机却能拍摄出好照片的事例,说明村民淳朴的天性在摄影中得到了最大保留。专家提示,判断影像价值应从本体出发,好的摄影作品一定是回归影像本身,影像的记录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并非公共意识下的衍伸,更不该承载过多的附加意义。
犀利点评,直击观众摄影作品
两位专家从观众投稿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直言不讳的点评:“观众鲁晓义的作品《巴厘岛》,虽然拍出了海岛的特有风情,抒发了拍摄者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但在艺术效果上欠缺独创性。观众孔飞的作品《奔赴下一站》有明显的创作意味,他拍摄的影像本身是易于重复而多见的,并非陌生和偶得的。这些观众作品立意很好,是不错的生活摄影作品,若要用艺术的审美来评价,唯独欠缺了个性化的创作。”能够现场得到专家的指点,找出作品的问题所在,使观众觉得受益匪浅。
提问互动,独特视角造就好照片
很多观众在拍摄照片中都存在这样的困惑:由于审美能力有限,导致摄影作品略显平庸,他们迫切希望专家指点迷津。“大众的审美,虽然是个体的领悟,有个性化的差异,但欠缺独到的视角,这就造成了你拍、我拍、大家都能拍,但就是拍不出新意的结果”,专家表示:“可以尝试在独特的角度拍摄熟悉的事物。”
佳作赏析,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互动环节过后,两位专家分享了各自新近创作的摄影作品。精彩的照片引来台下十余架相机的快门声响个不停,观众们把这些珍贵的照片拍摄下来,以便用来与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和学习。大家十分珍惜天津美术馆创造的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讲座结束后,仍不愿离去,希望得到专家更多的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