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刘桂芳)随着端午节假期的到来,正在天津美术馆举行的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引来众多参观者。
互释单元展技艺核心
京津冀三地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三地的非遗项目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互释”部分,通过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进行分类。金的部分有北京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天津的脱胎掐丝珐琅技艺;木的部分是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省的武强木版年画;水的部分有芦台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火的部分是北京料器、天津汪氏琉璃手工技艺;土的部分为河北省的青砂器制作技艺、天津的盆罐村制陶技艺。现场展示三地产生的材料、工艺、技术,见证京津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宜的交往半径,构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文化协作基础。
互释展区的策展人林力告诉记者,在备展期间,展览团队实地走访十几个项目,合计里程达2357公里,摄像22.8个小时,录音49.5个小时,拍摄照片2468张。他说:“我们希望通过展出的各种不同展品和原材料,将非遗技艺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引起大家对非遗的兴趣,甚至是更深入的研究。”
研培成果嵌入非遗生活
二楼非遗生活馆的动态展览区,将展览、演示与销售融为一体,根据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的实用功能划分为美术、家具、服饰、玩具、饰品、陶瓷等不同分区。其中,传习体验群内,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合真传统手工制香技艺、中式插花等项目,供观展者真人实操、零距离融入非遗项目。
二楼展区的“研培成果展”不可错过。现场展出的作品,是我市高校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与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完成的具有非遗元素的文创作品。展览全面呈现我市研培计划实施四年来,京津冀三地非遗传承人研习培训方面取得的成果。
天津科技大学大四毕业生韩雷,负责芦台剑铸剑技艺项目文创产品的开发。他告诉记者,他的设计主体采用了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之一 ——睚眦。“睚眦”是传说中龙的第三个儿子,经常被用在古代兵器上作为装饰。在铸剑技艺传承人研讨之后,我们对睚眦的形象进行了再设计,并应用在杯子、靠枕、手机壳等文创产品上。他表示,希望他们的毕业设计展能够走出校园,有机会成为真正的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高莹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