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展览展出的70余件作品,是天津美术馆书法收藏的一个缩影。展品虽然不多,但是足以形成观照当下书坛的一个角度。这些作品的作者在书坛享有盛誉,并以各自的艺术实践在中国书法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在以艺术个性切入传统的深刻性及个体语言的创造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次展览也是天津美术馆书法收藏的一个告白,欲从史的层面切实反映当代书法,须从文化意义和艺术史价值的双重角度对书法作品进行考量。
鉴古开今——京津冀五体书法三十家提名展
这里有一串书法家的名字,他们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他们的成长历程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书法发展的历程。从传统书法艺术的复苏到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他们都经历了、参与了。他们用自己的反复思考和不断实践,成就了一段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精彩,并且这段精彩如今正影响着很多对书法艺术无比钟爱、痴迷的人。他们是:刘洪彪、杨明臣、任云程、张建会、王增军、刘俊京、胡秋萍、邵佩英、李峰、郝金宝、王学岭、张继、刘洪洋、崔寒柏、王厚祥、冯宝麟、傅亚成、李国胜、刘月卯、刘京闻、陈海良、李有来、龙开胜、崔胜辉、周剑初、李明、郝军、王墉、张志庆、徐右冰。
这三十位书法家,如今分别聚居在京津冀三地。他们有着非常一致的共性,那就是都曾深入到中国历代书法经典中去“扎马步”,用自己的心灵去探究传统、领悟传统,打下了坚实的笔墨根基;又都不肯屈就于传统的束缚,紧贴时代脉搏,遵循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走着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于是,在他们笔下篆、隶、楷、行、草各领风骚。他们的书风都具有当今时代的属性和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却又迥乎不同。其实造成这种不同的,除了他们自身的性格、学养、爱好之外,还有地缘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从地缘的角度看,京津冀是血脉相连的。一座燕山一座太行,把它们统到了一处。京津冀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造就了三地的文化一脉。然而,京津冀三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仍然存在着一定差异,近现代以来的发展与定位更是不同,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和演变情况也各不相同。北京都市文化的先进性、天津码头文化的包容性、河北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也为三地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养分和发展空间。从书法艺术来看,三地书法家的作品就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个人风貌和地域风格,各有所长、各具风华。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自此,三地的关系日趋紧密、经济文化的交往也日趋频繁。携手共进、和而不同、优势互补成了三地文化发展的新内涵,书法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
此次在天津美术馆举办“鉴古开今——京津冀五体书法三十家提名展”,组委会邀请上述三十位书法家每人提供了6件作品参展,共计展出180件作品。他们深入传统的硬功夫、走出碑帖的新变化,都彰显于这些作品之中。
展览按五种书体明确划分出篆、隶、楷、行、草五个板块展出,其匠心之处在于遵从着汉字的书体演变顺序。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标准汉字,随着人们不断更新的书写需求而逐渐完成的这一漫长的演变,被挂在展厅里,给人以浓缩了时空的历史感。从率真古朴到堂皇富丽,从轻拢慢捻到汪洋恣肆,从清新舒卷之姿到高山坠石之力……中国书法艺术走过的路,三十位书法家在用自己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折射着。这三十人虽身在京津冀,却都是当今书坛很有影响力的精英骨干,都是某一种书体的代表性人物。当他们以总体面目呈现时,从某个角度说,也是当代书坛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他们的作品在传统范式和时代书风的结合上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参照意义。
汉唐气象——慕鸿书社第十三届书法年展
2004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其时,在全国书法展赛中入展获奖的一批书坛英才各自怀揣书法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两年的学习,同学们聆听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一大批国内专家学者的课程。从文化历史到艺术美学,从传统经典到书法技艺。同学们潜心专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咀嚼着、品味着……大家在一起谈艺术、谈创作、交流思想、互相勉励,各自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