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津沽 唱响百年华章
品味文博盛宴 共享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刘茵 摄影 姚文生

天博推出《中原瑰宝──河南出土夏商周文物特展》

平津馆组织了“党史展览进社区”等多项活动
昨日, 2021年“5·18国际物馆日”天津主会场宣传活动在天津博物馆举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题,探讨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我市博物馆在博物馆日期间推出了100项展览及活动,为公众奉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共享博物馆的发展成果。
百项主题活动
提供红色资源“活教材”
为发挥革命文物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在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的基础上,组织全市文博场馆深入挖掘资源,策划推出了“革命文物·红色传承”百项主题展览展示活动。其中既有馆内陈列展览,也有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巡展,还有丰富的线上展览;既有讲座、宣讲项目,也有研学、体验活动。全市3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踊跃参与,涵盖了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将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
“红色记忆·时空之旅”
让文物“走出去”
为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合作推出了以革命纪念馆和馆藏革命文物为主题的登机牌、“地铁生活圈”博物馆主题图册和4条红色印记线路,通过“红色记忆·时空之旅”项目,让革命文物进机场、进地铁等方式,用好用足革命文物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河南出土夏商周文物特展
彰显华夏礼乐文明
作为国际博物馆日重磅推出的特展,由天津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中原瑰宝──河南出土夏商周文物特展》昨日在天津博物馆五楼展厅开展,展期将持续至8月18日。
本展共展出文物180件,分为夏后立国、大邑殷商、宅兹成周、列国逐鹿四个单元,无论是庄重典雅的青铜器还是莹润精美的玉器,都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华夏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其中,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王子午鼎、郑公大墓及郑国宗庙祭祀遗址出土的成组青铜礼器等文物都是此展的亮点。此展策展人、天博器物研究部黄娟告诉记者:“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礼制起于上古,成于三代。华夏礼乐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通过出土器物追溯三代文明,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对于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滋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天博此次展出馆藏文物4件,其中包括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内容丰富,为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截至目前,我市正式在市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达到73家。2020年,我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370个,教育活动1959场次,接待观众总量531.6万人次,其中接待免费参观的观众423万人次。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主展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主展馆的提升改造工程也将陆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