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天津美术馆“美术讲堂”特别邀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谭勋老师,为大家带来《现实、生活、艺术、创造——当代雕塑艺术实践》的公益讲座。讲座案例丰富、讲解形式生动,受到观众热烈回应。

中西方雕塑发展特点各有千秋。东方雕塑注重社会功能,如宗教庙宇、佛教石窟等,其中以器物美学最具代表性;西方雕塑则以人的形象为脉络,如罗丹《思想者》便是对生命个体的多元表达。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再到当代艺术,雕塑发展不断探寻传统形式之外的自由语境——所谓“万事之本”,即雕塑本体语言。

以《李叔同像》《青年邓颖超纪念碑》《轻工杰作•引领时代》等作品为例,谭勋老师生动讲解了如何通过材料、形式、表达等转换,加诸雕塑作品以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其近期作品古代人物肖像创作《徐渭像》,是为“又见青藤”城市更新计划项目创作的作品。如何将雕塑与环境的完美相融,正如中国的戏曲,角色在舞台上的空间占有,是以肢体语言上的表达与空间上的表达,包括眼神、头、颈、胸的关系,形成空间感。基于城市文化创作的艺术语言则巧妙连接“表象”与“内心”,成就雕塑创作的人文意义。

谭勋 《徐渭像》 高:550cm 青铜 2021
谭勋老师的创作聚焦于生活“卑物”,以雕塑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转化与解构。“谷地地理计划”受启发于数字地图,于虚实之间再现甘肃民勤、广东南海、山西万荣等地的山水风貌。“彩虹中国艺术计划系列”以红蓝钢板再现城市变迁,引发民众对“非艺术物品”的关注,移情城市记忆。“日子”的创作灵感则与书法线条不谋而合,中华书法艺术的流畅婉转与酣畅淋漓皆体现于多层叠加的彩色亚克力板。

谭勋 《谷地地理计划——民勤沙漠》 400cmx600cmx30cm 不锈钢 2019
本次雕塑讲座以谭勋老师系列作品为载体,探讨当代雕塑如何就现实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展艺术实践,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语境。讲座气氛轻松,现场观众与谭勋老师探讨互动频频;丰富的艺术内蕴亦带给大家满满收获。
